大概在 2012 年 1 月 的時候,已經有發表過 聰明濾杯~Driver Dripper
其實這是一款不需要太複雜的沖煮設備或是太高深的沖煮技術
讓你平常就能輕輕鬆鬆的煮出一杯好咖啡
而 2012 年的咖啡展已經有看到它改款後的身影
不過展期沒有單獨販售
它穩定的沖煮方式,不禁讓人想看看在新改款的設計之下
會不會有更令人驚艷的感覺呢 ^^
除了包裝變簡潔之外,還特別註明 BPA Free
表示整體材質不含 雙酚A/酚甲烷
( Biphenol A;簡稱 BPA - 塑化劑,是一種環境荷爾蒙-資料來源 Wiki )
又是一個台灣精品
一些典故、品質保證以及清洗注意事項
不過這個包裝方式倒是沒變 ^^
裡面就底盤、上蓋以及聰明濾杯,還有一小張說明(之前是一大張)
看圖說故事
應該很容易明瞭吧
基本沖煮方式
倒粉 -> 加熱水 -> 時間到把它放到杯子上 -> 滴完移開即可飲用
背面則是再一次的強調品質
底盤也可以當作瀝水盤
聽說上一代會有漏水的問題,新款有改進
個人是覺得還好,大概也幾滴而已
諾大的聰明濾杯
此款是大份的,大概裝水可到 500 c.c.
另外有一小份的,大概裝水到 300 c.c. 而已
個人想法是,雖然大的體積稍大(這也是我不太想帶著走的原因 :P )
不過大的煮少一點可以,小的要煮多就要分多次了
大的還有上蓋
小的是可以用底盤充當上蓋
目前看起來改款的部份主要有三個
一、底部與濾紙接觸的面改為 10 片可增加導流的肋骨,有稍微往中央延伸
舊款是平面,但是有14條短肋骨,沒有延伸到中央的孔
二、底部加寬
變成胖胖瓶的感覺 ^^
腳位跟舊款也有些差異
編排方式有錯開
三、多了上蓋,避免失溫
因為歷時 4~5 分鐘的萃取時間,開口又是大面積
溫度勢必會下降,所以多了上蓋來減緩溫度喪失
左新款-右舊款
從波浪改為平口囉,要蓋蓋子嘛
不過硬是要蓋一下也是可以啦
不太密合就是了
把手的部份也是
上半部有加寬一些,至於有沒有比較好握就見仁見智了
高度上僅有些微的差距
.
接下來就實地沖煮看看
現在都是用 Melitta 103 的濾紙,這樣聰明濾杯跟 Melitta 咖啡機都可以用
喝過濾紙水,還是些微有些紙漿味
所以正式沖煮前還是會先過個水
用的咖啡是
盧安達-安芭肯達合作社 ( Rwanda Abakundakawa )
一爆結束後20秒下
水粉比例大概
15g 對上 250c.c. 的水
同時浸泡 5 分鐘
一開始倒水時皆有把咖啡粉沖散
時間到時,輕微攪拌之後放到咖啡壺上開始過濾
實際測試
新款從開始滴漏到完成大概需要 1 分 30 秒 左右
而舊款稍微慢一些,差個 10 秒左右
沖煮完成之後比較兩者的風味
舊款-果酸明亮,比較偏前段的風味,濃度稍高,但冷時感覺 Body 較薄
新款-圓潤均衡,酸味不明顯,比較偏中段的風味,甜度稍高,從冷到熱的風味與餘韻較一致
.
不過畢竟只比較一次,或許在不同的咖啡上能有不同的體驗
.
隨著金杯理論最近變成顯學
根據 SCAA 的研究,就是希望咖啡的萃取率能在 18% ~ 22% 之間(濃度則是在 1.15 ~ 1.35)
而聰明濾杯採取浸泡式
相對於手沖較穩定的萃取方式
是比較容易落在理想的萃取範圍
不過一般使用者要自行測試萃取率或是濃度可能比較不容易
(可以簡易透過沖煮完的粉弄乾後,算萃取率)
外面提供的數據其實是可以當作一開始的參考
因為畢竟磨豆機不盡相同,粉的粗細可能會有些差異
而水溫、水量、粉量與浸泡時間則是相對好控制的
所以可以根據沖煮好的風味再調整
增加粉量或是增加浸泡時間
.
幾點注意
1. 濾紙因先浸濕,所以之後吸水量會減少,反之需增加水量
2. 咖啡粉也會吸水,大概 1g 粉會吸收約 2g 的水
3. 粉粗就泡久一點,粉細萃取速率快,需要減少浸泡時間
4. 濾紙有薄跟厚,整個流完也需要時間,也需要考量進整體萃取時間
5. 最後輕微攪拌均勻即可,勿過度攪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